出国留学比语言障碍还困难的事,是什么?

秀秀百科 19 0

转眼又到了公立、私立和国际高中收 offer 的时候,面对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活,大家该如何做好准备,让留学之旅不负期待呢?

作为留学生前辈,我认为有一个观念是准留学生一定要改变的,那就是学会主动提需求,学会勇敢表达态度。我曾经也是一个默默无闻,不敢说出自己观点的“小透明”,但在经历了几次事情后,我做了转变。

 

羞涩让我错过机会


与西方学生相比,大多数中国学生都很害羞,我们一般不喜欢主动提需求。


我在西班牙读书的时候,就因为这种害羞而吃了不少苦头。


2014年9月,我放弃了在广州新东方的工作,前往法国求学。在完成了一年的法语语言课程后,我拿到了法国南特高商三语硕士项目的offer,开始学习欧洲国际经济管理硕士课程。


这个项目很有欧洲特色,在三个国家进行:英国、法国和西班牙。项目要求是每到一个国家,都要用相应国家的语言来学习。


在这三种语言中,英语和法语我已经熟练掌握,而西班牙语基本属于入门的级别,可想而知,我的西班牙留学之旅将面临多大的挑战!


我在西班牙的时候,一上课就头疼,由于语言程度不够,导致我上课几乎处于“摆烂”的态度。


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反正我也看不懂,那就直接死记硬背考试答案就好了。


于是在考试前期,我好不容易从同学那里借了很多复习资料,花足心思狠狠地背答案,信心十足地参加了考试。


结果我最自信的科目只考了21分!


我怀着不知从何而来的愤怒和不满,给老师发了一封邮件:“老师,您一定是弄错了。我绝对不可能只得到21分。”


收到邮件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用一口流利的英语把我所有错题讲了一遍,讲得我心服口服,原来那21分一点不冤。


然而,老师接下来的话彻底改变了我的留学态度。


他说:“我们班只有三个中国学生,而你们三个恰巧也是班上西班牙语基础最薄弱的。我上课的时候总是等着你们主动找我要英语学习资料,或者让我用英语讲某个知识点,我希望我能帮助你们。但是整个学期,你们没有一个人来找我……”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深感惭愧和遗憾。


不仅因误解老师惭愧,也不仅对挂科感到遗憾,最重要的是,我对可贵又短暂的西班牙留学生活感到愧疚。


这么美好的城市,这么古典的校园,这么年轻的时光,如果我可以再勇敢点、主动点,那将是多珍贵的一段回忆啊!

 


沟通是一把万能钥匙


在这次与老师的深入交流以后,我马上转变态度,开启了“社牛”属性。


在最后一门国际营销课程的考试前,我一走进考场,就直接走向任课老师,大胆地提出用英文答题的请求,并礼貌地解释原因——因为西班牙语水平有限,无法完全答出我对课程的理解,而我有信心用英文交出完美的答卷。


老师跟我确认了一下需求,而我也非常坚定地表达了想法,他竟然真的同意了!最后,这个科目我拿到了全班最高分。


不过说实话,在跟老师提出这个“无理要求”之前,我是有过犹豫的。一方面,我不知道怎样表达会不显冒犯;另一方面,我害怕被直接拒绝。


我承认,作为一个从小在中国传统教育生长下的85后,像这种犹豫和思虑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不要乱说话,不要挑战权威,枪打出头鸟……这种教育模式下,我长成了一个谦逊有礼的人,不过分表现,不主动要求。


这种性格固然有它的合理性和舒适圈,然而当我踏出舒适圈,来到了个人价值更被重视的西方国家,面对个性张扬,敢想敢说的西方同学,谦逊有礼就成了妥协封闭。


在一个“我”比“我们”更重要的环境里,直接地说出“我想要……”是很多中国留学生面对的大难题,可是这种沟通却是解决几乎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

我听过一则欧洲老师讲的轶事。


他说,当他的学生大部分是欧洲人或者美国人时,会留出一些时间来回答问题,因为一般在讲解完某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会有人举手提问;


而当学生大部分是亚洲人时,老师一般会准点下课,但他会在教室前多站一会,因为亚洲学生不会在课堂上当众提问,而是等下课后单独找老师解答疑惑。


诚然,今天的留学生已经是Z世代,甚至是Alpha世代,与千禧一代的行为方式完全不同。但由于线上沟通的发展减少了真实沟通的机会,年轻一代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社恐”人士。


所以,学会沟通仍然是当今热门的话题。


可我认为,比学会沟通更重要的是决定沟通,很多留学生不是因为不会沟通而错过机会,而是因为放弃沟通而错过了宝贵的机会。

 


说“No”后,大家都跟我交朋友


除了主动提问和沟通,还有一件事至关重要,那么就是勇敢表达态度,尤其是反对态度。


说“No”本来就是个难题,对于留学在外的中国学生体现的更加明显。


如果你问一个欧洲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有一个特点肯定逃不出他们的观察,那就是:中国人总是说“Yes”。


在欧洲留学期间,我发现欧洲同学跟我交流的时候,会区别对待。不管是讨论中午吃什么,周末干什么,还是小组作业怎么分配,每次在我表达完想法以后,他们都要再三跟我确认。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直接问同学这样做的原因。同学说:“因为你们中国人总是说Yes,我怕你为了迎合我们才同意,所以想问问你的真实想法。”


面对我诧异的表情,她继续说到:“你其实可以跟我们说No的,千万不要勉强自己做你不想做的事情。”

原来,我的同学并不是刁难我,而是真的关心我。


我也因此发现了深藏在性格之中的“讨好型人格”。


这种讨好甚至不是为了刻意迎合他人,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我早已经跟它融为一体。


我说的每个“Yes”,都是下意识的反应,而不是经过思考后确认的态度。


当我下意识想拒绝时,“No”也并不会出现在我的词汇库里,相反,我会脱口而出“Yes,but……”。


这种委婉的表达,其实是我们中国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它让表达更加柔软,让态度更加温和,让潜在的冲突弱化成智慧的博弈。


在中国环境下,这种下意识的“迎合”和“讨好”也许会让我们的沟通更顺畅,生活更方便,社交更合群。


然而在留学时,我的礼仪却成为了个性的缺失。


温婉掩盖了我的棱角,柔和遮住了我的性格,最重要的是,下意识的同意让我错过了表达真实想法和态度的时机。


作为一个自认为很有个性的人,我怎么能让我的锋芒隐藏呢?我决定不再做那个什么都可以的“讨好者”了!


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我把下意识的“Yes”强制改成“No”,逐渐驾轻就熟,在班级中立上了一个个性十足,想法丰富,雷厉风行的“人设”。


这种态度不仅让我在生活中更加轻松,在学习中也体现了更多的价值,收获了更多的关注。


有一次全球经济课上,我和小组同学做了一场关于投资非洲的presentation,在问答环节,有一个法国同学问我,是否认为中国对于非洲国家的投资是新式殖民行为。


面对这种针对性的问题,我也非常不客气地带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我说:“我们班大部分同学来自英国、法国、西班牙,你们可都是殖民者的后代,相信这个问题你们比我更清楚。”


这次针锋相对引发了全班同学和老师集体鼓掌喝彩,其中鼓掌最起劲的竟然是提问的法国同学。在这次看起来“冒犯”的问答之后,我和法国同学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通过不同意见来建立边界以后,我在欧洲的整个留学和工作生涯都非常顺心,奇怪的是,欧洲人也并没有因为我的“不客气”而远离我,相反,正因为我的耿直和边界,让我在欧洲的社交更轻松,也遇到了值得交往一辈子的好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