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秀秀百科 24 0

高中生如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高中生如何培养学习习惯呢?以下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高中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方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方法

  学习习惯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不自觉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第二层次是较自觉的行为,它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但还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最高层次是自动性行为,它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一种定型动作习惯。

  学习习惯包括很多内容,在这里将其慨括为:阅读自学习惯、总结归纳的习惯、观察思考的习惯、切磋琢磨的习惯、练后反思的习惯等。

  (一)、阅读自学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二)、总结归纳的习惯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三)、观察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四)、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五)、练后反思的习惯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可轻易放弃努力, 不断完善自己。提问是创新的开始,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应当培养的优良习惯还有许多,诸如有疑必问的习惯,有错必改的习惯,动手实验习惯,课前预习习惯,查找工具书的习惯等等,总之,成长中的高中(青年)学生,一定要培养好习惯,克服坏习惯,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进校(小)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形成恶习,将贻误终生。错过了最佳时期,再想改掉恶习,更是十分艰难。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上课、读书、练习” 三个环节抓起。

  (一)上课环节。

  课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在高一的第二学期和高三第二学期十分严重,有些甚至还做“白日梦”,头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对老师讲的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其解的同学就大有人在。

  要注意改正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良好的上课习惯有哪些呢?精神饱满进课堂,有着一种强烈渴求知识的愿望,这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和动力。其次,要做到“四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心到。要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以听为主,这里面既有方法的问题,又有习惯的培养。实际上,一般的学习方法经过程序化以后就形成了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基础。这样,“上好课”既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就逐步提高了。

  (二)读书环节。

  对于教科书,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想读而读不好”或“不会读”。其一,认为“教科书教难,不会读”;其二,认为“老师已经讲了,没有新意,高考也不考书本,不必再读”;其三,读书障碍很多,不想读。其实,读书这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忽视。要提高读书的效果,应当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即“上课前要先读”,即预习,可以“粗读”,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问进课堂;做作业之前要再读,即复习,要求“细读”;在训练中遇到疑难问题,找到对应章节要反复读,要求“精读”。另外,读教科书还要从中把握好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形成本节课或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把零碎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同学们可亲自去体验品尝读书的味道,真正认识到“书本是最好的教师”,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自学能力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三)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对于这些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对此,教师要心中有数。一定要告诉学生,练习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因为它既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又是学风、意志和品德的考验。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还要独立和按时完成,更要从中有所收获。

  抓好以上三个环节(即上课、读书、练习),是提高高中生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有效手段,对高一的学生尤为重要。当然,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如:能自觉地制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执行;自觉做到每门课进行预习;课内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和讨论,并能完整回答;能作好必要的笔记;认真复习,整理笔记,在理解的基础上做作业,偶有错题,但每次认真订正;时间观念强,不拖拉;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认真系统复习,作好单元小结。

  当然,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艰苦的过程,也是磨炼学生意志、性格、品质的过程,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不要一遇挫折就轻易放弃。

  高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学生尊重老师,是搞好学习的前提;学生欣赏老师,是产生兴趣源泉。教师要面对全班学生施教,而全班学生个体是有很多差异的。要老师适应每一个学生,那不现实。学生个体必须学会适应老师。学生与老师产生抵触甚至是对抗情绪,是造成学科“跛腿”的主要心理原因。

  二、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三、专心听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

  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已经超前自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

  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因此,必须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还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既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积极思考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观察事物,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一般要求达到:有根据,有条理,有逻辑。

  五、善于提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

  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是学习能力强的表现,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表现。善于提问的人,就是善于思考、善于质疑、善于探究、善于发现的人。

  六、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进行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要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七、独立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独立学习的实践活动,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做作业是知识积累、巩固的过程,也是知识消化、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

  高中的作业一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书面的,二是看书思考或实践操作的。

  做作业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和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并且尽量多记忆一些有用的中间结论。

  八、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

  要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题目的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

  同时还要培养自己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的习惯和能力。

  九、练后反思的习惯。

  在读书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

  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第四,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十、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就是要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复习也就是通过对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一个串联,从而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

  复习是有规律的。复习必须及时,否则,超过了人的记忆极限点,再去复习,将要多花几倍的时间,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须有计划的不间断地复习。

  ①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做一个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

  ②对记忆性知识的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需多,但是反复的遍数要多,以加深印象。

  ③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归纳。

  ④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要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

  ⑤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铺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十一、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平时要把有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随手拿张纸记下,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才扔掉。

  有价值的就要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认真研究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十二、客观评价的习惯。

  应养成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的好习惯。

  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是一种健康心理的体现。

  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才能评出自信,评出不足,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逐步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看过“高中生如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