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业排名(王牌优势专业排行榜)

秀秀百科 8 0

简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国家重点大学,办学实力雄厚,校园环境优美。学校现有8所学院、16个本科专业和8个专科专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特朗普项目是什么?什么专业好?

今天,小编为应聘者的父母检查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专业排名。这些专业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最好的专业,也是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他们是最受欢迎的志愿填报专业。就业率高,薪资前景好!

1: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ACE专业名单

2022年,将有2个国家特色专业:劳动关系与法律

2: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专业排名(国家特色专业)

注:空间有限。以下是一些专业介绍。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小编模拟志愿者填报频道!

1、劳动关系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劳动关系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和能力,掌握协调处理劳动关系事务的现代组织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关系处理实践和理论政策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政府部门、各级工会组织、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都富有创新精神。服务的方向是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专业特点与专业综合改革

劳动关系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我国第一个普通本科劳动关系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基地。本专业是为适应中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平台上建立的一门跨学科应用型学科。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具能力,具备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该教学方法提倡讨论、启发式、研究、评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建立各类专业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是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育体系,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计划实施“学用双导师制”,因材施教,试行“小学制”,探索学生开放、自主的学习和培养方式,加强学习和职业规划课程专业体系建设,强化学生专业目标,我们将大力支持和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课外活动。同时,推进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完善教学管理,建立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

教学人员

有9名专职劳动关系教师。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7人。学历:博士6人,硕士3人。此外,劳动关系学院还有6名研究生导师。他们都是教授。劳动关系专业的师资队伍主要是中青年教师。他们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在处理企业劳动关系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它们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学科和专业领导简介

乔健:副教授,劳动关系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现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副会长;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常务理事。

他主要从事劳动关系、劳动政策和工会的教学和研究。他是北京市著名教师,曾荣获学院十佳教师和工会干部培训优秀教师。最近的作品包括:中国工会——它们的自治程度如何?;《中国劳动关系报告》副主编。《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简论》等论文60余篇。正在进行的研究: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集体劳动争议防范与处理机制系统化建设研究”负责人。他是中国第一个劳动关系本科专业的设计师之一,也是国家职业标准《劳动关系协调员(试行)》的起草人之一。

郑乔:教授,劳动关系系教学副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校在职培训部骨干教师。多次荣获学院十佳教师和工会干部培训优秀教师称号。他还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常务理事和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常务理事。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硕士学位。他长期从事劳动关系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他编辑撰写了《世界工会概况》、《劳资谈判》、《中外劳动关系比较研究》。曾任《劳动关系》副主编、《国际工会运动概况》副主编,在各类专业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学术研究领域包括国内外劳动关系、工会运动、劳动谈判制度和中外劳动关系比较研究。主要课程:劳动关系、集体合同制度与实践、当代世界工会运动现状、劳动关系国际比较等。

课程

由于劳动关系学科是由跨学科知识构成的跨学科学科,其专业培养方案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和社会学为大学四大学科的支柱,主要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围绕这四个学科设置,包括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法律基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导论劳动社会学。本专业课程以劳动关系为主导,集体合同制度、员工民主管理与社会参与、劳动争议解决制度与实践是本专业最重要的方法课程。课程还包括劳动政策、劳动心理学、职业安全与健康、社会保障概论、劳动历史与现状、工会法与工会组织、国际劳动标准、比较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名著概论等,并辅以高等数学、英语、,统计学原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SPSS软件操作等,支持学生专业工作或进一步学习所需的基本工具能力。该课程体系不仅涵盖了公共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公共管理主干课程,还突出了劳动关系专业的特点。其中,集体合同制度、员工民主管理与社会参与、劳动争议解决制度与实践、劳动政策、劳动心理学、职业安全与健康、劳动历史与现状、工会法与工会组织、国际劳工标准、比较劳动关系、,而《劳动关系概论》这部名著,也是同类作品中的第一部。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来看,本课程侧重于管理和专业方法。

此外,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还对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使学生能够符合培养规范。例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的课程数量、实践方法和考核形式,努力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工作能力。

就业领域、岗位设置、就业状况

就业目标:政府机构和工会组织;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企事业单位劳动关系岗位、企事业单位工会;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咨询、指导和培训;劳动执法检查员、劳动争议仲裁员等劳动司法机构工作人员;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咨询公司和私营非企业机构的研究、认证、监督、培训和咨询人员;街道和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

继续教育的前景: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劳动关系和劳动法硕士和博士学位。2013年,该系为在职人员招聘了公共管理(劳动关系)专业的研究生。

2016年,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52人,就业率100%。其中,26家签订了三方协议,9家签订了劳动合同,6家持有就业证书,11家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出国留学。

历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陈光勇,2009届毕业生。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法院仲裁员。

吴美云,2010届毕业生。他是一名优秀的校级毕业生,并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现为首都经贸大学劳动关系专业博士。

罗峰,2010届毕业生。曾获学校三等奖学金,现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权益部干部。

魏伟伟,2011届毕业生。曾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称号、“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12年北京市延庆县优秀学生村官。

陆俊成,2011届毕业生。曾获中华全国联合会奖学金和三等奖学金。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公共管理硕士。

刘天,2014届毕业生。他获得了国家奖学金。美国罗格斯大学就业关系硕士。

袁方正,2014届毕业生。香港城市大学仲裁和争议解决法学硕士。

王铁桥,2015届毕业生,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共青团东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委副书记。

李一培,2015届毕业生,多次荣获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称号。有限公司法律事务专员。

于晓阳,2016届毕业生,曾获学校“三好学生”称号。中车长春轨道车辆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研发系统管理专家。

李一成,2016届毕业生,曾获学校“三好学生”称号,曾任北京市东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仲裁员。

2、法律

人才培养目标法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基础,系统掌握法律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中国法律和党的有关政策,尤其是法律,《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规定和相关政策,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机构和社会组织,特别是能够从事法律工作特别是劳动法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员,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业和工会。

近年来,法律系继续加强专业建设综合改革,不断完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特色课程体系,开设了《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解决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工会法、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在确保法律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开设了劳动模拟法庭、劳动法律诊所、社会保障实践和案例讨论等特色实践课程,建设了设备完善的模拟法庭实验室和法律诊所实验室,出版了一系列特色教材,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实现劳动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和形成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双师型”能力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导师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与政府、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工会、律师事务所等建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向公安机关、各级执法机关、政府部门、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工会、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机构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法律人才。近年来,法律系学生在北京大学模拟法庭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

学院法律系拥有一支学历高、专业能力强、职称结构合理、敬业、勤奋、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目前,全日制教师有19名,其中大部分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著名法学院。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和学术背景,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博士11人,博士后2人。80%以上的教师具有律师职业资格证书。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确保了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近年来,法律系采取措施,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多年来,在学校的教学效果评估和各种基本教学技能竞赛中,法律系专业教师取得了优异成绩,多次获奖。

学科带头人姜英简介:教授,法学系主任。2013年,受聘于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干部培训专家库专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特聘专家,曾任北京市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副所长。姜颖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劳动法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讲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课程。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十大教师、工会干部培训优秀教师。2010年,他被评为北京高校名师。他教授的劳动法课程被北京高校列为精品课程。出版的《劳动争议解决》课程被评为北京高校精品教材。出版了《劳动合同法》专著,编辑编写了《劳动争议解决教程》、《劳动法》等多部教材,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次获得科研成果奖,主持并参与了数十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年来,多次受立法机关委托和邀请,参与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等多项法律法规的起草和论证,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刑法、中国法制史、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法律专业的就业领域是:法律,尤其是劳动法及相关领域。具体来说,就业目的地主要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业、工会等。未来,随着劳动关系的多样化、规范化和国际化,该专业学生在中国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进一步的学习前景。就业状况: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就业与专业的合规性逐年提高。与此同时,司法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通过率也逐年提高。

历届优秀毕业生简介

王璐,2014届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目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在校期间,他担任北京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参加了在白俄罗斯举行的第八届“青年争取和平”国际法比赛并获奖,还担任了第二届北京大学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的主持人。曾获得国家奖学金、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中华全国总工会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奖项和荣誉称号。

杨军,2014届毕业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他担任学校团委委员,组织了“挑战杯”、“暑期社会实践与评价”、“科技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先后荣获北京市三好学生、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优秀共青团成员、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等奖项和荣誉称号,“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

3: 中国劳动关系学会简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前身是晋察冀边区的行政干部学校,于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出来。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1949年9月,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同志也是第一任主席。1954年8月,学校从天津迁至北京。1984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正式改制为中国工运学院,并开始为全国工会系统和社会开展成人学历教育。2003年5月,中国劳工运动学院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