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和俄军是在溃退还是在憋大招?(进攻俄罗斯没有好下场)相关内容。
俄军是在溃退还是在憋大招?
过去一年,乌克兰危机持续,成为牵动国际格局、影响美俄关系的一个重大事件。照理说,乌克兰这场危机并非没有通过政治途径解决的机会,但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严重的国际危机。
如何看待这场危机?西方媒体总体有一个看法, 认为美国没输,俄罗斯没赢,受伤的是乌克兰,受损的是欧洲。有些西方智库还加一句,受益的是中国。
美国没输,他赢在了什么地方? 俄罗斯没赢,他输在什么地方? 如果说中国受益,得在什么地方?现在危机还在持续,很多问题应该说看得不是很清楚。
但是就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一危机的演变,除了乌克兰自身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诸多深层矛盾之外,外部势力的深度干预,是造成危机一步一步走向失控的重要原因。
乌克兰危机不是一般意义的“颜色革命”,而是美俄地缘政治的战略博弈
应该说造成这场危机美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走到乌克兰独立广场上去的美国政要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所以,这和美国有很大的关系。
正因为这一点,俄罗斯的很多媒体, 包括一些专家认为这场危机完全是按照布热津斯基当年设计的蓝图导演出来的,所以俄罗斯采取比较强硬的立场应对。现在看来是美国深度插手导致这场危机失控,俄罗斯的强硬应对,利弊得失都非常大。
与中东地区国家的政局动荡不同, 乌克兰危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颜色革命”。在这场危机中,美俄军事对抗的色彩非常明显,具有传统地缘政治博弈的显著特征。
许多俄罗斯媒体认为, 乌克兰危机是美国为挤压俄罗斯地缘空间、控制欧洲而设的一个局,危机的整个发展过程完全是按照西方地缘战略学家的构想而导演的。美国利用这场危机,抓住欧洲地缘格局的新变动,获得了多方面 的战略利益。
俄罗斯与欧洲大国走近, 这是美国所不愿意看到的。许多人都记得2003 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法德等欧洲大国在联合国讲台上与俄罗斯采取一致的立场, 极力阻止美国动武。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此大为光火,将法德等国家斥为“老欧洲”,甚至喊出了“由任务决定联盟,不是联盟决定任务”的口号,愤怒的情绪可见一斑。
自伊拉克战争以来,北约内部的离心倾向实际上一直存在,在北约完成了阿富汗安全援助任务之后未来该如何定位,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乌克兰危机在此时爆发, 不仅让美国找到了继续巩固北约的理由,更重要的是为其提供了说服欧洲盟国增加军费开支、减轻美国防务负担的天赐良机,实现了美国多年孜孜以求的战略目的。
俄罗斯不可能就范,但总体安全环境继续恶化
面对北约强大的军事压力,俄罗斯作出了针锋相对的回应。在乌克兰危机几次转折时刻,俄罗斯都主动出手,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措施。
普京总统多次对美国发出严厉警告, 不要忘了“俄罗斯是首屈一指的核大国”,“没有一个国家能对俄罗斯保持军事优势”,“俄罗斯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其战略威慑的意味十分清楚。
在近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 普京把收回克里米亚半岛称为“重大历史性事件”。许多国际舆论都认为, 俄罗斯收回了克里米亚半岛, 赢得了重大的战略利益,但实际上, 俄罗斯为收回克里米亚半岛付出了重大代价。
俄罗斯的高昂代价,主要不在受到严厉的经济制裁,而在地缘安全环境的严重恶化。西方经济制裁的确对俄造成了一定困难,卢布大贬值,外汇缩水,财政收入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等,但这些影响因素都是短期的, 不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俄罗斯的根基。
俄罗斯面临的真正考验是地缘安全环境恶化。乌克兰作为俄罗斯和西方的一个缓冲地带,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知道二战的时候,盟军汇合地点是在德国的易北河方向,现在从易北河整个欧洲地缘战略线推到了第聂伯河,美国等西方国家认为这一次俄罗斯是用武力改变了战后的欧洲格局,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改变战后欧洲格局的其实是冷战之后北约几次东扩,现在西方却趁机倒打一耙把责任推到了俄罗斯头上,俄罗斯则有口难辩。
所以,俄罗斯的损失确实是非常大的,不仅是战后格局改变了,冷战格局也改变了,这个对俄罗斯来讲,确确实实是非常难以接受的。这个斗争还在继续。从这个角度来讲,俄罗斯跟美国、跟西方的关系本质上还是遏制与反遏制,分化与反分化这么一个斗争。
冷战后,北约经过三轮东扩直抵俄罗斯边界。乌克兰失去了克里米亚,俄罗斯可能永远失去乌克兰,这一点已是既成事实。
这是北约多轮东扩之后,俄西部安全环境的又一次重大改变。乌克兰已经变成俄罗斯与北约军事对抗的前沿地带,一个没有乌克兰作为缓冲地带的俄罗斯,其西部安全退回到了300 年前。如果乌克兰成为北约的一部分,现在看来这一发展前景是明显的,这对俄罗斯来说将是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
美俄地缘博弈将继续上演,但战略威慑可靠性不会打破
美国政府新年度的国防预算已经通过,将大幅度提高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对此俄罗斯不会坐视不管。
从六年前的俄格冲突到今天的乌克兰危机,美国为向俄罗斯施加压力,海空军力量每一次都进到了黑海,军事对抗的色彩非常明显,表面上看风险很大,但实际上双方心里都有底,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对抗, 外界也很少有人相信美俄两国会爆发战争。美国前国防部长哈格尔公开表示,即使俄罗斯军队开进乌克兰, 美军也不会与俄军直接冲突。
这表明美俄之间的战略威慑仍然可靠有效。冷战已经过去20 多年,俄与西方之间唯一没有被真正打破的就是战略核力量的平衡。美国是一个战争门槛很低的国家,冷战结束至今,对外用兵多达数十次,但几次涉及俄罗斯核心安全利益的冲突,美国使用军事力量都非常谨慎。
据美国媒体披露,当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冲突,在小布什总统主持讨论这场危机的第一次国安会上,有人建议可以考虑采取有限参战的方式介入。俄军出动兵力有限,格鲁吉亚又多是山地,美国可以凭借空中优势,对格境内的俄军目标进行重点打击,这样做胜算的把握比较大。然而,这一建议却被小布什总统断然拒绝。
冲突爆发后,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曾多次要求美国部署爱国者导弹,提出把境内的重要战略目标交由美军控制,美国同样不敢接茬。其根本原因是美国认为这样做风险太高,美国从不怀疑俄罗斯在关键时刻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军事力量,不能轻易触碰俄罗斯的战略底线。
美俄两国的综合国力差距很大, 俄罗斯为什么对美国的战略威慑仍然有效,究其原因主要是三条:
一是有一支足以平衡美国的战略核力量;二是俄罗斯有使用军事力量的坚定意志;三是领导人强势的决策风格。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俄美对抗,对中国虽然客观上有一定的益处,但是不能搞短线操作。这一次我们看到西方舆论也好,包括一些智库特别强调中国在这场斗争中比较有利。
美国安全上对我们防范的围堵和压力还是在增大,俄罗斯也受到美国这样的压力,中俄走近在客观上是毫无疑问的,这是有共同的客观因素在推动。但是我们要把握住主要矛盾,把握住我们主要的发展目标,像习主席讲的要看准、看透、看清国际格局和大国关系演变的趋势,不能搞短线操作。这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
从军事角度来讲,借鉴俄罗斯跟美国的这场斗争,要增强我们军事战略威慑的可信度。提高战略威慑的可信度,这对抗击霸权压力,维护国家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多年来俄美冲突对抗的激烈程度,很多时候比中美对抗程度要激烈,俄美对抗的军事色彩有的时候比中美更浓,更明显,这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危机中看得非常清楚,美国海空军力量都进入到黑海, 表面上气势汹汹,实际上它是稳定的,没人相信俄美之间会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双方心里都有底,美俄不会直接打仗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由于俄罗斯能平衡美国的战略力量。美国人从来不怀疑在条件特定的情况下,俄罗斯敢于使用军事力量。但美国却怀疑别的国家的战略威慑的可信度,这不仅是实力的问题,更有战略意志的问题。
过去我们军队战略威慑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抗美援朝之后,我们没有原子弹,但毛主席多少次讲美国怕我们。可以说当时是很令对手畏惧的。
在越南战争中也是这样。现在是否仍然如此呢?这里就有一个战略威慑可信度的问题。如何提高战略威慑的可信度,关键是让对手确信有一支时刻准备打仗、而且能打胜仗的军队。一个国家对战争准备的认真程度,是构成威慑可信度的重要条件。
美国的军队向来是以超前设计战争著称,为此不断提出新的作战理论概念。从美军对未来战争的设计中,有一点值得关注。美国的战略研究智库对中俄军队的作战构想向来有很大不同。
美军提出“反介入、反拒止”作战的概念,论证“空海一体战”的构想, 基本上是为中国军队定制的, 而“空海一体战”的要害是设想打击中国境内的纵深目标。
但美军研究与俄罗斯军队作战,从来不敢这样去思考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俄罗斯有一支平衡美国的战略核力量, 更重要的是美国从来不怀疑俄罗斯使用任何军事手段的决心和意志。有人经常将长期的和平环境视为导致战备观念淡化的原因,其实这个道理讲不通。
欧洲不少国家如瑞典、瑞士、奥地利等,长期奉行中立政策,已经数百年没打仗,但国民的忧患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军队的战备水平并不低。二战后日本的军事力量从来没有直接参战,军队不叫军队而称自卫队。但是,今天很少有人质疑日本自卫队的战备水平低,不能再打仗,这其中的道理很值得我们深思。
战略威慑的可信度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能打仗、打胜仗的行动做出来的。战略威慑的可信度一旦形成,对维护国家安全、遏制和打赢战争具有重大作用。
对中国这样一个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大国来说,战略威慑的可信度、可靠性,是抗击霸权压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战略威慑的可信度从何而来?如何才能让对手不敢铤而走险,不敢轻启战端?美俄在乌克兰危机的这场博弈, 再次向我们诠释了许多重要的战略原则,带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本文来源:国防参考 作者:国防大学教授 王宝付)
更多和俄军是在溃退还是在憋大招?相关游戏内容可以查看本站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