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好吗?口碑怎么样?值得一读吗?这些都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在报考高考时比较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编制的校友评价、学校排名和学校简介,能够客观反映学校的真实情况。欢迎参考!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
口碑1:
学校的环境仍然很好。餐厅还可以。学校外面有一条街,你可以在那里吃饭。吃起来很方便。你可以叫外卖。住宿条件还可以,有空调、热水和一个浴室。
口碑2:
学校有严格的要求,但它可以使人们变得非常自律。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很好,生活也更有趣。在学校里,人们的意志可以得到锻炼。
口碑3:
学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习氛围,一流的教学条件,设备齐全,教师尽职尽责,学校食堂的餐饮服务非常好,价格实惠。
口碑4:
校园环境很好。学习生活相对轻松,管理非常严格。如果你想学习一些东西,你应该有独立学习和自觉学习的能力。有实践培训课程,但你也觉得应该加强它们。每学期开设更多实践培训课程。
口碑5:
总的来说,我们学校仍然很好。学校的各项制度都很严格。我们每天上课都精神饱满地学习
以上只是部分网友的评价。我相信我们已经初步判断了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否优秀~
最后,我希望你能被你最喜欢的大学录取!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名常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教育厅直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位于长江以南、太湖之滨的常州,毗邻人才荟萃的春秋盐城。位于常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园区,集教学、科研、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于一体。学院成立于1958年,已有60多年的历史。2018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由常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和2020年,学校连续两年获得江苏省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评价一等奖。学校是中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机构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设单位,是教育部批准的工业机器人领域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建设单位,全国轻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全国轻工业模具产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先后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教育成就50强”和“国际影响力50强”、教育部“全国党建模范支部”、全国轻工业先进单位、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先进单位、,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省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省教育部“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安全校园建设示范大学、,省教育信息报送表彰单位、江苏省教育新闻舆情表彰单位、江苏省智慧校园、江苏省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系统实施评估先进单位、江苏省外国文化教育专家管理先进单位、省学生资助绩效评估获“优秀”等级荣誉称号。在《2020年中国高职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中,我校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107位,在江苏省排名24位。在“十三五”技能竞赛成绩单中,我校在全国排名第46位,在江苏省排名第4位。根据教育部2020年“阳光高考”平台的“大学满意度”评估,我校在中国高职院校排名第15位,在江苏省排名第4位。
学校占地近1000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有51个教学单元,包括材料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现代设备制造学院、智能控制学院、经济与贸易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旅游与烹饪学院、艺术与创意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海外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基础教学部、体育部等。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万余人,教职工600余人,副高中以上职称占39.26%,硕士、博士学位占79.69%,全日制教师“双师”素质占91.21%。
学校积极落实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全国劳动模范邓建军为突出代表,为社会培养了10多万名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坚持“全人”教育理念,办学初衷不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最大附加值。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和省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近年来,大学生在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8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7项,在江苏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3项、二等奖42项、三等奖58项。他在江苏省“挑战杯”全国大赛决赛中获得一项特等奖、六项二等奖和七项三等奖;中国互联网+中国金奖获2018。这两所国家级高职院校获得了金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第四名突破零金牌。2020年,获得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019年,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和一项三等奖;在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3项、一等奖4项、一等奖2项、一等奖7项、一等奖3项。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就业率数据:近十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3%以上,年末就业率在98%以上,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根据《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高度重视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特别是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大力弘扬“工匠文化”,加强“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在以邓建军为代表的12位江苏产业教授和17位常州产业教授的指导下,形成了以“江苏工匠”韩英辉为代表的“工匠教师”群体和以“全国优秀教育家”李昆义为代表的“热爱生活、热爱教学的教师”群体。拥有3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支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3名国家级优秀教师、2名国家劳动模范、1名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校长、1名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教师、2名国家级技术专家、4名江苏省技术专家、1名江苏省名师、,“省333工程”培训对象4个,紫金文化人才1个,省轻工业提名工匠1个,校级培训对象21个,高级技师35人,技师59人,优秀教学团队8支。五位教授入选常州市政府智库,为服务本地产业结构和升级提供咨询和建议。
为响应“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学校根据行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实际,发展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央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5个,省级重点专业群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1个国家精品网络开放课程、6个国家精品课程、6个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个国家资源库子项目、16个省级网络开放课程;教育部《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25本,教育部《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11本;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31个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证书获批。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声誉不断提高。
学校紧密结合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了首批国家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和国家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江苏省家电检测与维修培训基地、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培训基地、现代制造设备控制与维修培训基地;江苏大学电工电子实验示范中心、化学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江苏省的数字字设计研究中心、LED应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16年成立的江苏省深度教育与教育融合培训平台等100多个实验培训中心,2019是建立在互联网+业务情景训练平台和智能制造生产线培训平台上。教育部被认定为国家生产线培训基地,机器人协同开发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批准建设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省级智能制造集成平台。
学校秉承“合作共赢、服务领域”的理念,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平台,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先后与星宇灯、昌发集团、金创集团、新瑞重工、江苏恒力液压等知名大型集团公司紧密合作,牵头组建了全国智能钣金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共建国家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6个,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7个。“十三五”期间,作为第一个承担单位,承担垂直项目271个,水平科研项目415个,其中国家项目1个,省级项目135个,市级科研项目70个。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江苏省社会科学精品成果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奖三等奖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项。2020,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测量反馈控制的量子自旋系统最优演化过程的研究”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批准,实现了我校在这类项目中的“零”突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创新团队”获批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学校继续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形成“工匠精神培育”、“感恩责任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教育模式。2006年以来,学校提出以优秀校友、“大国工匠”邓建军的“爱、奉献、自强”精神打造学校文化,并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学校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爱、奉献、自强、卓越的工匠精神,严谨可靠;学校文化建设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中国机械教育协会素质教育成果一等奖。
为一带一路服务,一条道路是推进品牌专业国际合作项目的建设。以“走出去”为突破口,积极开展企业技术技能培训,推进国际化、培训、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社会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国际化工作。学校与德国巴特恩-沃尔滕堡州合作,开展中德“雨格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探索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改革;建立塔吉克斯坦研究中心,不断加强中塔在办学、人才培养、联合研究等方面的国际交流。2016年以来,学校招收了来自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苏丹和老挝等3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国际学生,提高了学院的国际办学水平。“一带一路”,首届金砖国家智能制造技能大赛,第二届中英“江苏一带”国际青年创业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金奖,南京工业大学与中国其他科技院校合作。国际学生推广渠道的开通和国际学生培训质量不断提高。江苏国际大学获得了一等奖。因此,学校还获得了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江苏省“中国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行动的力量导致知识的进步,知识的深度导致行动的成就。”规划新征程,抓住江苏省教育部的良好机遇,推动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整体改革创新,打造优质发展模式,为不断打造特色高职教育类型,推动常州、江苏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