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学校都已经考过月考了,有些同学都在感叹月考没考好,但对于没考好的原因,有很多同学和家长都会这样说——
学生说:“我太粗心了,会做的题都没有做对。”
家长说:“我孩子这次因为粗心没考好,下次注意就行了,下次一定能考好!”
真的是这样吗?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选手几个月后要参加比赛,他了解了基本动作,也练了几次。
有那么一两次很标准,有几次有失误,不过他认为自己比赛时就能做到。
比赛很快到了,他很紧张,结果失误了。
离开赛场时他说:“唉,我疏忽了,主要是太紧张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估计你会说:他练得那么少,当然会失误!
如果简单地把应该会的题目做错归结于粗心,并不妥,因为这会掩盖很多真相,也让你轻易原谅自己,而没有找到问题的实质,无法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弥补,就无法进步。
我们判断“粗心”的标准通常是:
“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足够吗?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那再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作对吗?
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不是。
那么所谓“粗心”做错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做作业或者考试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练得太少了,基本概念不清楚,不够熟练,准确率低,习惯不好。
所以说,考试从来没有粗心这回事,我们必须通过“粗心”看到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01
孩子“粗心”的本质问题在这里
1. 粗心,是因为知识熟练度不够
看似每个知识点都掌握了,却很难在考试中得到满分,便会被归咎于粗心。
然而,在计算了某个知识点有99%正确率与90%正确率的同学,在题量逐渐增大后得到满分的概率后,所谓粗心,就成了错觉。如图: